
《东南亚》教案 第1课时 东方“十字路口”与多山的地形 一、课标和素养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中南半岛的山河大势,了解地形、河流等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世界人口与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综合思维:认识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结合地图归纳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理解“多山的地形”的特征。 区域认知:认识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了解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地理实践力:分析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远洋航行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理解其东方“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3.知道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4.运用地图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5.分析中南半岛山河大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归纳山河的分布大势。 【难点】 1.认识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对于世界远洋航行的重要性。 2.分析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的一般分布规律。 (三)课时安排 东方“十字路口”与多山的地形:1课时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课时,第1 课时为东方“十字路口”、多山的地形,第2课时为热带气候与农业、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教学流程整体采用了“问题驱动一新知感悟一探究挑战一小试牛刀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设计意图如下: 问题驱动:用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新知感悟:认识东南亚的东方“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突出重点知识,为下一步探究提供知识或理论基础; 探究挑战:先认识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再分析中南半岛的山河大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集思广益,突破本节难点,培养探究能力;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强调重点知识,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图片导入】展示东南亚自然与人文风光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许多中国游客喜欢去东南 亚旅游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东南亚》 欣赏图片思考回答 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 东南亚正成为大部分中国人出境游的优先选择。这其中首要的是地缘因素。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东方“十字路口” 【展示图片】展示东南亚地形与政区图 【提出问题】东南亚有哪些部分组成 阅读地图思考回答 阅读地图,整体认识东南亚的组成 归纳总结: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东南亚主要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自主探究】认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提出问题】阅读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阅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阅读地图,提取有效地理信息,提升读图能力 2.指图说出东南亚的国家,并找出中国相邻的国家 3.归纳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归纳) 认识东南亚重要地理事物,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归纳总结: 半球位置:该地区全部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度地区,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地处“十字路口”,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播放视频】马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