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1201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9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多校
  • cover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义”即乐之义理,是包含在铿锵鼓舞之下的乐之原则,往往包含宇宙论、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等方面。雅乐与俗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乐义。依照《礼记·乐记》,圣人依人性和阴阳五行制定礼乐。雅乐中自然包含人伦和宇宙之理,即乐义。人听雅乐善声,则感动善心,因此雅乐是重要的教化手段。雅乐本于天道人伦,因此历代雅乐的乐义皆相通,乐舞也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损益而成。汉代的宗庙乐舞同样损益自六代古乐,又依高祖事迹作《武德》。可见汉代太乐掌管的宗庙祭祀用乐,基本遵循雅乐制作的规律。 与雅乐看重乐义正相反,俗乐以娱人耳目为目的。《礼记·乐记》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俗乐以娱人耳目为目标,正是“乐得其欲”,旨在助长和满足个人欲望。雅乐与俗乐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存有乐义。在雅乐中,重要的是包含人伦天道的乐义,以及在听者身上激发起的善德;与之相反,俗乐以声色娱乐为目的,不包含乐义,因此俗乐郑声虽然悦人,但“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汉家太乐所掌管的是包含天道人伦的雅乐,但汉武帝的郊祀用乐则完全不同。汉武帝的郊祀用乐归本于神仙方术,在乐义上与雅乐完全冲突。汉武帝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下令议郊祀乐时,专门以民间祠祀作为参照。既然郊祀用乐围绕黄帝故事展开,并比照民间祠祀用乐创作郊祀乐舞,那么这一工作理当由负责俗乐的乐府负责。汉武帝郊祀乐“祈望成仙”的主题和雅乐乐义相矛盾,这是汉武帝“立乐府”制作郊祀乐的深层原因。 太乐署一般由世袭乐官和官爵嫡子组成,乐府则吸收了大量民间乐舞,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性。如应劭《风俗通》记载了汉高祖曾观阆中寶人之舞,“后令乐府习之”,将阆中乐舞纳入乐府。汉武帝的郊祀乐正具有浓重的民间性。《汉书·礼乐志》称汉武帝制作郊祀乐时到民间采诗,在郊祀中采用“赵、代、秦、楚之讴”的地方性音乐,这很可能与兴起于民间的太一信仰有关。这些地方乐不仅要由乐府到地方“采诗”,也需要由地方乐人、乐器演奏。地方性的乐舞、乐器、乐人被征召到中央后,归属乐府管理。汉武帝郊祀乐的地方性,应是其“立乐府”的直接原因。 汉武帝“乃立乐府”围绕着太一祭祀展开,乐府从民间采诗制作的《郊祀歌》表达了汉武帝成仙登天的欲望。汉武帝时期乐府所制作的郊祀乐,是与道德伦理无关的“俗乐”,性质与传统雅乐及汉初新式雅乐完全不同。因此,汉武帝“乃立乐府”的创新之处,就是使俗乐正式进入国家祭祀,形成国家祭祀中雅乐与俗乐并存的新局面。西汉末年,在复古崇儒的风气下,承载俗乐郑声的乐府被裁撤,完成了它短暂的使命。 (摘编自李晓璇《乐义与汉武帝“乃立乐府”》) 材料二: 近体诗在唐代非常流行,成为当时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抗衡近体流行乐章,唐代文人主要沿抒情咏怀与纪实叙事两种思路进行古乐府之复兴。唐人古体乐府主抒情咏怀的一系,李白实有“开凿”之功。鲍照承东晋文人拟乐府寥落情形之后,重新激活了汉魏乐府缘情叙事的文体功能,李白古乐府受此影响很大。李白古乐府进一步融合“诗骚精神”,结合个人身世际遇、社会观察,形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加剧,世风趋于浇薄,这愈加考验士人的精神品格。韩愈的《琴操十首》、孟郊的《湘妃怨》等乐府诗,推崇忠孝,宣扬名节,同时作者也从古圣先贤处获得精神支持,颇具时代意义。又如李贺的古乐府重视情绪渲染,揭示了更为深隐的士人心理,其《公无渡河》篇,保留了汉古辞“公提壶渡河而死”的基本情节,但用以劝止的话涉及众多世情俗意,从而将汉乐府单纯的爱情悲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