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1212

河北省沧州市三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390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 cover
河北省沧州市三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从元杂剧的创作来看,元杂剧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团圆结局。虽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元杂剧的悲剧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元杂剧的悲剧意识。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设定的悲剧标准“悲剧是一个‘抗争’的故事”,“悲剧是一个‘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来看,元杂剧中有许多剧目都符合这一标准。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就都包含着这一属性。在这些剧作中,尽管元杂剧作家没有悲剧理论作指导,但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却是自觉的、强烈的。 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作家对人的命运的自觉关注方面,尤其是关注那些代表着正义与善良的平凡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命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那些正义的力量之上,把自己的同情给予了那些受摧残、被毁灭的善良人身上,这里体现着深层的美学意蕴。元杂剧所揭示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例如无辜的冤狱、残酷的盘剥、恐怖的凶杀等。人们喜欢用这种表现形式,反映他们在现实中存在的切身问题,借此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平等、要求摆脱压迫和灾难的强烈呼声。但是他们对暴露出来的尖锐的悲剧性矛盾又无法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能借助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清官和好皇帝的形象,请他们出来为民理案除害,使受害者历经苦难后终能全家团圆。这种把解决悲剧矛盾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剧作家和戏剧观众的历史局限性,但同时也符合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也能为统治者鉴赏和提倡。可见,对生存困境和文化困境的整体深刻暴露是中国戏曲中悲剧意识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寻求在形式与情感上实现弥合、完成多维超越和解脱的最有效途径。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对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和反映,往往以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石、以群体性欲望(功业心、皇权欲、表现欲等)的实现为目标。比如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见谤,能无怨乎?”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文化形成以后,必然会影响悲剧意识的心理结构,从而也使中国的悲剧意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浓厚而强烈,并自觉把个体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与群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即“正心、诚志、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的追求能否顺利实现,除主观原因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上层建筑。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整体既是古代知识分子赖以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又是产生社会悲剧力量的主体,而最能全面深刻感受、反映和表现它的社会群体是知识分子。所以,元杂剧作品表现的悲剧意识有着特定的内涵,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异且与正统文化要求严重对立时,悲剧意识则呈现为群体特征,它超越个体又必然借助个体表现出来,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与整体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元杂剧的作家们面对的悲剧性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悲剧意识有着前所未有的浓度和强度。危机意识、痛苦意识、反抗意识、献身意识和传统的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为悲剧意识的具体构成要素,流荡在元杂剧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之间。 (摘编自尤奎东《从〈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看元人杂剧的悲剧意识》) 材料二:元代中外交流频繁,市场空前繁荣,朝廷十分重视商业经营。同时,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以及各部族之间频繁攻伐,由此衍生出的各项苛捐杂税,再加上朝廷对于汉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