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朝时期,农业上仍然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南宋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 南北民族融合加强 C. 北方人民流亡南下 D. 曲辕犁的广泛运用 2. 春秋时期的城市,基本都是政治中心,无论是诸侯国的都还是卿大夫的邑,城市主要居民还是贵族和国人。战国时期的城市,市场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朝后市”成为城市的统一规格。这一变化说明( ) A. 战国城市商业高度发达 B. 战国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C. 战国城市经济职能发展 D. 农业发展推动了商业繁荣 3.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 人人都要信守承诺 B. 权利与义务交织 C.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D. 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实行的范围是( ) A. 少数民族地区 B. 全国 C. 新解放区 D. 内陆地区 5. 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能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 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 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 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6.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生了从狩猎和采集向种植和畜牧的转变。这一转变( ) A. 确立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B. 推动人类迈向文明 C. 标志着特权阶级的产生 D. 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7. 秦始皇曾先后五次东巡,如表是他东巡时留下的石刻碑文节选。秦始皇此举旨在( )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A. 抨击六国残暴统治 B. 强化民众政治认同 C. 树立勤政爱民形象 D.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8. 鸦片战争后,魏源从“守”、“战”、“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听互市各国以款夷”。这表明魏源( ) A. 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 积极倡导实业救国 C. 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D. 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9. 【加试题】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 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可信 C. 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D.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10. 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