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创造宣言 陶行知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新课导入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目标 1.理解标题含义,准确概括文章中心观点。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它具备演讲稿的特点——— 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并不多见,仅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非常重视。 宣言:原指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 标题解析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作者简介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卷网-2015年版)。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此文发表前,他曾在育才学校的晨会上向全体学生宣读。 字词积累 中伤( ) 懒惰( ) 遁词( ) 鲁钝( ) 懦夫( ) 豢养( ) 灌溉( ) 繁殖( ) 自暴自弃( ) 塑像( ) 玄奘( ) 苏彝士( ) zhònɡ duò dùn dùn nuò huàn ɡuàn ɡài zhí bào sù zànɡ yí 字词积累 中( )伤: 遁( )词: 鲁钝( ): 豢( )养: 自暴( )自弃: 走投无路: 画龙点睛: 先知先觉: zhòng dùn dùn huàn bào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愚笨,不敏锐。 喂养(牲畜),驯养。比喻收买并利用。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对事物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1—4)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2)列举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反驳,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3-16)以山东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整体感知 文章论证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文章是驳论文,以驳论为主,先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 首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家的创作来说明什么是创作。 接着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作的错误观点。 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文本的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段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直接引出论题———创造。总领全文。 2、教育者的创造对象是什么? 不是神,不是石像,不是爱人,而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3段)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人;刀法不适合……便处处是伤痕 (第1段)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总) (第2段)美术家罗丹……创造。 (第4段)刀法运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小结:(2-4段)由艺术家的创造引出教育者的创造,阐述教育者创造的目的与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