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76612

24《三顾茅庐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12647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三顾茅庐 ,课件,2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三顾茅庐 罗贯中 新课导入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得更精彩,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教学目标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重点) 背景资料 《三国演义》 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字词积累 拜谒 失礼 傲慢 疏懒 愧赧 思贤如渴 鄙贱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叱 半晌 侍立 纶巾 鹤氅 末胄 涿郡 谬举 倾颓 挟天子 民殷国富 存恤 yè lǎn nǎn bǐ ɡuàn dān sè chì shǎnɡ shì ɡuān chǎnɡ zhòu zhuō miù tuí xié yīn xù 读shí。 词语积累 拜谒:拜访谒见。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顿开茅塞: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忽然被打开了。形容突然理解、领会。 存恤:爱惜,体恤。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诸葛亮、张飞的形象特点。 深入文本 人物形象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