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诗《统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 1.通过自主学习和当堂检测,能够概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默读与朗诵,能够判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 在此基础上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流亡国外,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到过欧、美、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统一》写于20世纪70年代,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 (国家)诗人。获1971年 奖。主要作品有《 》 《 》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智利 诺贝尔文学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漫歌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朗读诗歌 朗读感知 听读感知 1.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精读细研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3.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4.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问题: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 的是哪些方面?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等。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深入探究 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墓畔(pàn) 吟唱(yín) 寂寞长途 B.舵手(duò) 繁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