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时空观念、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 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P107-111,完成下列思考题,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1.淝水之战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3.请试着描述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 4、请列举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自主探学 1. 十六国时期: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一、淝水之战 相关史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苻坚:“朕怀壮志欲一 苻坚 “晋虽僻陋,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当前东晋未可轻图,时机未至,望主公三思而后行,勿使前功尽弃,遗恨千古。"。 王猛 请你结合他们的对话,分析是否应该征伐东晋呢? 2. 前秦统一北方 “朕怀壮志欲一统天下。集天下之兵聚九十万之众,铁骑铮铮,旌旗蔽日,誓师南下,欲定东晋,朕深信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成千秋伟业。” 3. 淝水之战: 阅读教材P108,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双方对比 故事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示意图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383年 前秦约90万 VS 东晋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1. 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北魏刘宋示意图 平城(今大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材料二: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P109教材 根据材料分析北魏统一后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尖锐 鲜卑游牧旧习难以统治广大的北方地区 如何摆脱统治危机? 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 2.目的 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2)北魏的统治危机: 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平城 洛阳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