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2699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19967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届,联考,图片,试卷,历史,第三次
    202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西周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宜人宜民”的目的是讨好上天,让上天保佑其统治长久。春秋战 国时期,战乱频繁,所以保民等手段的目的是在乱世中得到民众的支持,这一变化说明社会变动影响治 国理念,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尚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A项。道教在汉代才产生,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影响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原因,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 2.D大臣的建议体现出儒家的宗法和祭祀观念深入人心,刘秀同意大臣们的建议,不以亲生父祖为太 庙祭祀对象,而是遵循儒家的宗法和正统观念,符合当时社会主流对于祭祀和宗法的认知和要求,故选 D项。刘秀的做法旨在巩固东汉政权而非恢复西汉的政权,排除A项。刘秀的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导 的治国理念和社会规范,排除B项。刘秀此举主要是为了巩固当下政权的稳定,祭祀并不能为光武中 兴打下基础,排除C项 3.C唐朝中期,宣城经济有所发展,因丰富的鱼盐、布帛及赋多口众等受到众多诗人的关注,这说明当 时宣城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宣城虽然有来自西域的胡人,但这并不能表明宣城的发展 是丝绸之路推动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宣城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足以证明整个经济重心南 移的趋势,排除B项。“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赋多口众,最于江南”的描述并不能反映当地人们赋 役负担沉重,排除D项 4.A北部近辽,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军面临较大的军事压力,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解额以及让三路 举人早三年被赐出身等优待,目的是笼络这些地区的人才,防止激化矛盾不利于边防,故选A项。题 干中对西北等沿边地区的特殊规定主要是出于应对边患的考虑,而非单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 项。题干中的特殊规定与崇文抑武的国策联系不紧密,排除C项。给予特殊规定是考虑国防而非照顾 落后地区,排除D项。 5. 材料中显示皖西南大屋的出现是江西移民将江西的建筑风格与皖西南的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进 而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态,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故土情结这一因素,排除A项。江西人移民到 皖西南属于地区迁徙,而非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属于移民,而非经济发展,排除D项。 6.C根据材料“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以及要求出使外国的大臣带回外国律法,说明清 政府试图完善立法,再结合1902年这一时间可知,清政府推行新政,而新政的目的是挽救日益崩溃的 统治,故选C项。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排除A项。“全面学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学习西方法律是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的自救行为,并非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排除D项。 7.D抗战期间东部沿海地区大量人口和工厂向内地迁移,重庆市人口大量增加,这必然导致消费需求 猛增,大量工厂内迁也刺激了商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出现了材料中重庆商店数量增加的情况,故选D 项。官僚资本不断扩张会不断压缩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最终会影响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重商 政策的支持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流行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一战 期间,排除C项 8.D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是当时苏联组建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作为 与美国进行冷战的手段之一,组织成员的发展势必要服从甚至受制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因此当时我国 坚决不加人经互会,是旨在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故选D项。“一边倒”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 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这一政策在当时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苏联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这与经互会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且赫鲁 晓夫主动邀请中国,说明当时双方仍保持友好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