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传统美德 第15课 有为有不为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能理解“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准确区分大小善、大小恶; 2.学会运用文本观点分析生活现象,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有为有不为” 原则。 基础感知 1.作者介绍 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领域涵盖梵文、佛学等。其作品平实质朴,兼具哲理与生活化,代表作有《人生絮语》《牛棚杂忆》等。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有改动。文章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核心主题为“道德选择与人生价值观”,强调“为善不为恶”的行为准则。 2.标题理解 标题“有为有不为”简洁明了,直接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3.写作背景 作者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觉得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写两篇短文,对“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加以诠释。本文就是两篇短文中的后一篇。 4.文章主旨 本文从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入笔,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人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强调了人在面对善恶选择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告诫人们要知善恶,明是非,有原则,守住道德底线。 5.重点字词 诉诸(sù zhū):按某种方式办理。 屈膝(qū xī):下跪。比喻屈服。 贰臣(èr chén):“贰臣”是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 这个词语的“贰”字意为“变节、背叛”,因此“贰臣”也泛指叛逆者。 笼统(lóng tǒng):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轮廓(lún kuò):构成、界定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周围边缘的线条。 得逞(dé chěng):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毅然(yì rán):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迷途知返(mí tú zhī fǎn):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dà nì bú dào):谋反叛逆,严重破坏封建道德秩序。 闭目养神(bi mù yǎng shén):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思考提升 1.作者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2.在作者论述中,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王珏(化名“兰小草”)是一位默默行善的普通人,他的事迹在2017年感动了无数人。从2002年开始,王珏以“兰小草”的名义,每年匿名捐款2万元,用于帮助贫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