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9455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4608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课,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课标解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初步迈入文明的表现,所以课标的第一点要求可概括为“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早期国家特征可以从私有制和阶级等角度概括归纳,因此,课标第二点可概括为“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线是讲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再由早期国家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起源与奠基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本课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还设置了14个栏目和10组图片。本课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对学生素养要求较高,内容概念多,教学立意难。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本课是第一单元第1课,在本册教材以及本单元教学中起着上承初中历史下启高中历史,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作为开启高中历史教学的开篇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贯彻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鉴于教学实践和课时安排的需要,实施“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关注初高中衔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进而活化教材,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习者分析 已知点: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从知识角度看,在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涉及课节有五课之多,所述非常详细,经过初中课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至二单元的学习,学生熟悉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的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对夏商西周的更替和甲骨文、青铜文明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障碍点:本课学习的相关内容距今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才能较好的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对有些同学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发展点:教学中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知历史学科的智慧与魅力。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资料搜集、辨析、对比,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树立时空观并利用识图方法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通过学习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知道生产力发展对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影响,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其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夏、商、周历史沿革的梳理、对比,认识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由三代兴衰理解人民是灿烂文明的创造者,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