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名著复习课件 红 岩 罗广斌、杨益言著 第一章 名 著 导 读 名 著 导 读 PART 01 作者简介 罗广斌 罗广斌(1924—1967),《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重庆忠县人。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他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文联专门从事创作。“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作者简介 杨益言 杨益言(1925—2017),《红岩》的主创人之一,四川武胜县人。1944年考入同济大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杨益言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粉碎“四人帮”后,杨益言才彻底平反。1979年他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作品介绍 1948年,中国革命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写作背景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 题目诠释 ①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在四川省重庆市郊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驻址。 ②“红色 ”象征着革命,岩石非常坚硬,“红岩”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③在越狱时,齐晓轩为掩护战友,站在一块大岩石上,吸引敌人注意力,成为射击目标,他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岩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战士们为解放新中国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 作品价值 《红岩》以宏大的叙事架构,情节曲折多变,生动地勾勒出红军长征中团结奋斗的故事;以英雄主义的精神塑造了一群伟大的红军战士,充满正义感的斗争,杰出人物形象,让人们深刻思考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小说笔调贯穿始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