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3462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21882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PPT,21张,课件,师大,1课时
  • cover
(课件网)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是学生首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但尚未学习运算顺序的规则。本课通过“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为后续学习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如购物问题、分组活动),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抽象出运算规则,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挑战 容易受惯性思维影响,如在计算“3×5+2”时可能先算加法,忽略运算优先级。 优势 知识储备: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法,能解决简单的一步应用题。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发展,但对抽象规则的理解仍需具体情境支撑。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混合算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问题,培养分析数量关系和灵活运用规则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运算规则,避免顺序错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动口、动手、动眼、动脑 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我班学生学情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主动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学法 教师准备: 相关资料、 图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本 笔 六、说教学准备 七、说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阿姨,我们买6个这样的文具盒。 文具盒每个7元。 买书包用去55元。 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探索新知 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阿姨,我们买6个这样的文具盒。 文具盒每个7元。 买书包用去55元。 该怎样解决呢? 先算买文具盒用去多少元。 7 × 6 = 42(元) 再算一共用去多少元。 42+55= 97(元) 文具盒:每个7元,买6个。 书包:用去55元。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呢? 7 × 6 = 42(元) 42+55= 97(元) 7×6+55 该怎样计算呢? 7×6+55 =42 =97(元) 7×6 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买文具盒用去的钱。 +55 +55 一共用去的钱。 答: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97元。 落下得数 照抄 算出得数 112+26×5 141-17×3 47×4-97 34×2+18 =112+130 =141-51 =188-97 =68+18 1.计算下面各题。 =242 =90 =91 =86 练习巩固 2.一共有17个扣子。 (1)如果钉5条裙子,还剩几个扣子? 17-5×3 (2)如果钉4件上衣,还缺几个扣子? 5×4-17 答:还剩2个扣子。 答:还缺3个扣子。 =2(个) =17-15 =20-17 =3(个) 学生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强调:“先乘后加减,顺序不能乱!”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必做题:课本P63“练习十五”第1题(计算)、第3题(应用题)。 2、选做题:设计一道乘加混合运算的生活问题,并解答。 布置作业 说板书 、 巩固 、 提高的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没有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规则: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例:5×3+2=15+2=17 4×6-5=24-5=19 关键:顺序!顺序!顺序! 课堂反思 成功点:情境导入有效调动参与度,小组讨论促进深度学习。 改进点:需增加错例对比环节(如5+3×2 vs (5+3)×2),强化括号的作用认知。 本课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核心,通过“情境-探究-应用”的教学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运算规则,培养符号意识和推理能力。 感谢聆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