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情境导入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学习目标 .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 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记念谁? “左联” 文章背景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创作背景 为何记念? 思考以下问题 读课文 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作者主要写了白莽、柔石二人的哪些事迹?由此分别反映了二人的什么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1 烈士遇害 2 抒发悲愤 3 回忆白莽 4 追忆柔石 5 柔白被捕 概括各章节标题(尝试用四个字) 白莽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 析人物 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什么性格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 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默读第二、四部分 1.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硬气”而“颇有点迂”(二部分第2段) 柔石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第2段)这句话说明对待五烈士遇害报章界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不敢”: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的胆小鬼 “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的糊涂虫 “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的小爬虫 《文艺新闻》: 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 全句点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 品语言 理解文章第二段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前年的今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