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6987

【大单元·任务式】第五单元第6课时习作例文:颐和园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26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习作,统编,教案,颐和园,例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习作例文 内容分析: 关注游览顺序:《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景物,课后题提示学生关注文中的过渡句,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去梳理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的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述景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更多模仿范例。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颐和园》,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壮丽与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七月的天山》,领略祖国自然风光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语言运用: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条理性。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词句,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培养细致观察和逻辑表达的能力。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语言风格,培养分析和比较的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颐和园和天山的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写景就像拍电影,镜头要一步一步移动,景物才能变得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个“魔法镜头”的使用方法,让你们的笔也变成神奇的画笔,把心中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写作之旅吧! 活动流程:跟着作家的脚步去旅行———游览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初识颐和园,梳理游览路线 1.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颐和园的短视频或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你看到了什么?” 2.理清游览顺序: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1)第2、3、4、5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都是过渡句,清晰地写出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物连接在一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读一读,感受动词连接的作用。 (2)路线图: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3.教师总结:选好了景点,确定了顺序,可以用过渡句把游览的过程说清楚。今后的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观察图片或视频,分享自己对颐和园的印象。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二节:精读赏析,品味语言之美 1.体会颐和园“奇”在哪里:研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品味作者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物的段落,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或修辞手法来描写?” 学生讨论后交流: “长廊”美。(颜色、数字、比喻) 引导学生关注“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体会作者通过颜色描写增强了画面感。 数字:抓住“七百多米长”“273间”“几千幅画”等数字,让学生感受长廊的壮观和细致。 角色扮演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