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作家 作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他先后著书二十篇,今存《天瑞》《汤问》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会认字 会写 字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多音字 形近字 续表 zhuó(弓缴) jiǎo(缴获) 缴 援(yuán):援助 暖(nuǎn):暖和 辩(biàn):辩斗 辨(biàn):辨认 yú(弗若与) yǔ(生死与共) yù(参与) 与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1. 使"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解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前一句话先写了前后两个人学弈时的表现,后一句一转折,点明他们俩虽然一起学,但是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2.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解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从而告诉我们:专心致 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3.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这是一个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作出的判断,说明这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佳句品味 4. 孔子不能决也。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面对两个孩子的辩论,孔子根据自己的知识承认自己也没办法下结论,他没有不懂装懂,说明他具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5. 孰为汝多知乎?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子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了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背诵 段落 背诵课文:《学弈》写了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最后两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离人远近的问题,他也判断不了而被两个小孩笑话。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文章 结构 《学弈》第 1 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第 2 句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第 3 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第 4、5 句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才会落后。 《两小儿辩日》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事情的起因:两小儿辩斗;第 2~5 自然段介绍了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第 6、7 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 续表 第 14 课 文言文二则 文章 结构 《学弈》第 1 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第 2 句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第 3 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第 4、5 句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才会落后。 《两小儿辩日》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事情的起因:两小儿辩斗;第 2~5 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