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礼记》 虽有佳肴 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难点) 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重点) 学习目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作品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礼 儒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读准字音、节奏 虽有 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然 美味的食物 名词用作形容词,味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最好的道理 疏通文意 不 连词,因此,所以 这样以后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 此之谓乎! 同“敩”,教导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交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表示推测,大概 谓之此,说的就是这样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 ) 教学相长( ) 不知其旨也( ) ◆古今异义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字词清单 ◆通假字 学学半( ) 同“敩”,教导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学 学学半 学学半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一词多义 其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学相长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文言句式 1.本文重点探讨了哪两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由此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 学 "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嘉肴”开始写起?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3)使说理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虽有嘉肴 类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