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416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60312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
  • cover
(课件网) 经典常谈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 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 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898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 今连云港 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 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 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 称。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 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文艺论著《读旁恋辨》《论雅俗共赏》 等。 作 者 简 介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 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 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 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 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 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 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简 介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 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 学任教。它的写作,是由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 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建议的。编写这 类普及传统经典知识的书籍,其思想来源应该 是胡适于1923年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这 本小册子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 经典,分别是: 《说文解字》、《周易》、 《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 四书、 《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 辞赋、诗、文。 可见书中提及的“经典”,并 不仅仅限于儒家的“十三经”,而是取其广义, 包括了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和一些集部。 尤其能够表现作者独到眼光的是,书中还介绍 了 “小学”的代表性著作《说文解字》。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 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 文化经典的著作。 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梳理了包括说 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 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道子、 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 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主题思想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 指 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 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经典常谈 朱 自 清 。 它 是 一 些 古 书 的 『 切 实 而 浅 明 的 白 话 文 导 言 』 叶圣肉 特点: 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 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造字和用 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以 声为主,形声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 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特点: 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演变: ①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 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 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 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 宋代又改称为“真书”。③汉初已有草书,称为“章草”。 魏晋称为“今草”。④“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 正书逐渐简化,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这便 是“行书”。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作者一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 特点 首“古。 。中 ,解定, ,晚 千作字的分《属尔 》四, 的 《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一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扬雄 十部 雅 五百 人 九 周 将 于 首 源 部 来 出 有说 偏旁 字 分 书 ” 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