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黑夜之后是黎明,越过苦难迎新生 包 身 工 夏 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 作者介绍 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 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 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 ②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 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为 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 3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 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 “夏衍”这一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使用的。 ① 后留学日本,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 写作背景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 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 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微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 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 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闹钟 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 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 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 ,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1936年,报告文学著作《包身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 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了解作品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 力求真实, 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 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 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了似乎是不能相信的 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 常识了解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 一 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 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报告 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新闻性: “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 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 事,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文学性:“文学”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 可以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文学性是报告 文学有别于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惩戒(chéng) 猪 猬(luó) 呵 欠(hē qiàn) 惺忪(xīng sōng) 水 门 汀(tīng) 弄堂(lòng) 褴 褛 (lán lǚ) 胆 怯(qiè) 舀 水(yǎo) 执 拗(niù) 吆 喝(yāo he) 簿 子(bù) 轧票处(gá) 木栅子(zhà) 莴 苣(wōjù) 揩 地 板(kāi) 蹒跚(pán shān) 欺 侮(qī wǔ) 骷 髅(kū lóu) 船舷(xián) 搽粉(chá) 皮 辊 (gǔn) 贿 赂(huì lù) 怔 住 了(zh èng) 锭 壳(dìng) 谄 媚(chǎn mèi) 焦 灼(zhuó) 露 骨(lù) 轧 坏(yà) 懒 惰(duò) 横 肉(hèng) 预习检测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7~11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 度的形成。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段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 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段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3、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段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梳理思路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包身工一天的具体生活 4:15 4:30 5:00 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