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阅读理解 专题7 古诗文阅读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梳理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新考法试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的优秀中考题、模拟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1.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 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古诗文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对古诗文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探究,包括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能够探究古诗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等。 诗歌鉴赏 诗句赏析 内容理解 写作手法 情感分析 古诗文对比阅读 诗文理解 词语解释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主旨情感 链接探究 考点一 诗歌鉴赏 考向一 诗句赏析 1.(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答案】(1)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诗人“自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诗句“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飘泊他乡、孤寂难捱,一点寒灯就勾起了他联翩的思绪,看到这一幕幕让人思乡的画面,作者却忽然开始自嘲起来。结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称“淮海客”,因为他这位北方人长期滞留于南方,虽然早已习惯了当地的风俗,但是始终觉得应该落叶归根。所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盏灯全部点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无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难以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装豁达,体现出作者的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考向二 内容理解 2.(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淮河(其四)① [宋]杨万里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 却是归鸿③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释】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新年,杨万里奉旨迎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即作者自己。③归鸿:南归的鸿雁。 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诗人说些什么? 【答案】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诗人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