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阅读理解 专题8 材料类文本阅读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梳理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新考法试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的优秀中考题、模拟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1. 能从所给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应用。 2.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找出关键信息,并对文本内容、形式及实际应用进行反思和评价。 3.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浏览等,以提高阅读效率。 4. 能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与说明文、议论文等文本的联系。 5. 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对材料类文本进行解释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筛选与整合 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和归纳 文本内容理解 理解主旨、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文本探究与判断 内容探究,观点、态度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图文转换与表达 对文中的图表、图画等形式进行转换,用文字表达 考点一 信息筛选与整合 考向一 信息的筛选与提炼 1.(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材料一】 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龍”),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甲骨文 金文 简帛 小篆 隶书 楷书 【材料二】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夏历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 (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龙的起源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