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礼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导入·入礼记之境 常识·知礼记之源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 “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 书 五 经 儒家经典 走近《礼记》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礼”从何而来?请看视频:《典籍里的中国》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成书于汉代,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与《周记》《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书中的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深刻精辟的名言警句。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礼 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卷网-2008年版)《学记》篇。 朗读嘉肴·明文章之音 1.听读。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学生注意字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yáo qiǎnɡ yuè xiào zhǎng jiāo 2.这篇短文的句式有何特点?试举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两相对举,结构相同, 用词相对,语气一致, 相互辉映,明快有力, 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句末“也”字,舒缓语气,读起来有谆谆教诲的感觉 疏通文意·晓文章之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指美味的肉食。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然。 好处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译文 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 学半 。” 其 此之谓乎?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大概 这样以后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文 宾语前置的标志 细品嘉肴·析文章之脉 活动一: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课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能否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语来梳理? 议论文 “教学相长也”(教和学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用类比方法引入话题 类比:根据两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