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5971

第23课《马说》课件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06281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马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韩愈 大唐孤勇者 凡事不平则鸣 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马 唐朝知名大V 韩愈(768年—824年) — 百代文宗、八家之首 — 著名写手 能文能武 成语大师 古文运动发起者 政绩卓然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据统计,共创造了331个成语,成语制造机。 力挽狂澜 白发苍苍 互通有无 混为一谈 形单影只 飞黄腾达 文 诗 成语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文体知识 “马说”即谈马、论马。 解 题 韩 愈 知人论世·识作者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文起八代之衰”之名。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768年-824年) 知人论世·知背景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怀才不遇 愤作《马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8 晓畅字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祗 骈 槽枥 粟 食马 石 见 邪 zhǐ pián cáo lì sù sì dàn xiàn yé 自读全文,读准字音,弄清句读、重音和停连。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 其能/千里也?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转折,可是,却 虽然 称号 仆役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千里马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