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自读课文 自读准备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 徨 liào mián páng huáng cuò (腼腆、沉湎) 缅怀:怀念,追想。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治自己的家庭。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彷徨:犹豫不决。 《四书 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说明“格物致知”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追求。 丁肇中 1936 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祖籍山东日照 。他求学于美国密西根大学,1959 年获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 年、1962 年又相继取得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丁肇中长期投身高能物理实验研究。1974 年,他带领团队发现质量约为质子质量 3 倍的 J 粒子,这是第 4 种夸克的束缚态粒子,推动粒子物理学迈进新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他也因此荣获 1976 年诺贝尔物理奖。 1991年10月18日,北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活动的颁奖大会,丁肇中的《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这份殊荣让他思绪万千,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而之前的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丁肇中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自读过程 活动一 读懂演讲稿:梳理文脉 任务一 剖析第一段, 理清“句脉” 1. 问题链引导 ① 第一段有几句话 主要讲什么 ② 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③ 结合“起承转合”结构,第一段属于哪一部分 (“参加演讲的原因”“演讲的主题”) (从“结果”到“原因”,或从“背景”到“目的”) (“起”:引出话题) 2. 小组讨论: 用思维导图呈现句间逻辑,全班交流不同观点,强调“答案多 元,有理即可”。 获奖的感谢 著文的初衷 演讲的主题 任务二 梳理3-5段, 体会经典“段脉” 1. 提问: “为何将3、4、5段合读?这三段围绕什么核心展开?” (回顾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误解) 2. 合作探究: 标注每段关键句,梳理段落间的逻辑.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关键句 段 脉 逻 辑 表明观点 分析总结 事例叙述 提出问题 例证分析 揭示本质 任务三 联读6-10段, 理清“段脉” 1、关注旁注: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实地探查:实验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要性? 实验而获新知识。 实验室积极的探测。 实验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6-10段与3-5段构成什么关系? 3-5段举例阐述传统教育的弊端(反) 6-10段分层阐述实验的重要性(正) 对比 (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任务四 再读11、12段, 理清“主脉” 关注旁注:注意以上几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现实和自身的角度阐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对应上文的正反两部分内容,是总结。也是提升。从古到今,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了递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