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9686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46577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他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zhào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了这一演讲。 背景链接 “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探察物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实验探察物体,从而获得知识。标题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 题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 (1)结构方式: 立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驳论文———-摆反驳的靶子摆实质-论危害-得结论(正面论点)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⑤类比论证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以……事例为证,具象呈现,使……论点鲜活可触,增强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借……之理/引……之言,理性剖析,让……观点深邃透彻,更具深度。 ③比喻论证:将……喻为……,巧用譬喻,令……论点形象生动,化繁为简,易于理解。 ④对比论证:将……与……对照,明辨优劣,使……论点鲜明突出,强化认知。 文体知识 瞭望( ) 缅怀( )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 埋没( ) 一帆风顺 liào miǎn pánɡ huánɡ cuò mò 字词清单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瞭望】 【缅怀】 【彷徨】 【修身】 【清谈】 字词清单 即心要端正。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字词清单 快速浏览全文,这篇讲演针对的论题(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主要论点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题: 论点: 整体感知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 (第1段) 分析问题(本论) (第2—12段) 解决问题(结论) (第13段) 整体感知 (1)提出中国学生应当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 (3)-(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 (6)-(10)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中国学生重理论轻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