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外见(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同“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同“____”,____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 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 (6)才美不外见 _____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C.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D.虽有千里之能 虽席地不容间也 6.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原文填空。 (1)文中表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 _____。 (2)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____。 (3)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 (4)文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 (5)文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 (6)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 10.学习了《马说》之后,八年级(1)班拟开展与马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中,策划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几种栏目形式,请你按照已给出的栏目示例,将其补充完整。 栏目一:一马当先———汉语字词中的马 栏目二:_____———历史传说中的马 栏目三:走马观花———_____ 栏目四:龙马精神———_____ (2)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你知道下列名马分别是谁的坐骑吗? ①赤兔马:_____ ②乌骓马:_____ ③的卢马:_____ ④黄骠马:_____ (3)下图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请仔细观察,并用简洁的语句描绘图中马的姿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将有着怎样的命运?(用课文原句回答)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