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 和 做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 闻 一 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 家 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 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 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 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红烛》 ,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 二 ·———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 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 的生命。 走近闻一多先生 1. 生活的时代背景 闻 一 多( — ) 身处中国近现代,外敌入侵,国内风 云变幻,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 生活期间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 2. 成长的思想历程 闻一多虽在很长时间内潜心于古典文学, 以致足不出户,被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 人”。但由“五四”点燃的尊尚爱国、民主、 科学的火焰从未在他胸中熄灭。用他自己的 话说,就是:我是幼稚的,但要不是幼稚的 话,当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了。青年人是幼 稚的,重感情的,便是青年人的幼稚病,有 时也并不是可耻的,尤其是在一个启蒙的时 期,幼稚是感情的先导,感情一冲动,才能 焕发出力量。 3. 名人的评价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 “你是一团火,照见 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 “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 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毛泽东评价: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闻 一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 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 术著作有《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 《楚辞 校补》、《古典新义》 等。他对《周易》、 《诗 经》、《庄子》、 《楚 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后汇成“新义”),被 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 他一身正气,抗 战蓄髯八年。1943年 以后,面对国民党统 治的日益腐朽,拍案 而起,走出书斋,投 身到反对独裁、争取 民主的革命洪流中 去。1946年7月15 日,在昆明被国民党 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 多 (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新诗集《红烛》 (1923)、《死水》 (1928)是现代诗坛经 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 国留学期间创作组诗 《七子之歌》,表达了 深挚的爱国之情。 臧克家(1905-2004)诗人,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 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 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 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 , 这 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 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 的黑手》、 《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等十 多 部 。 臧克家简介 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 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 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 伏的才气, 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 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 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 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 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 三句带感慨的新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 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 仰之弥高 m í 锲而不舍 qi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