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语言描写的几种形式+事实论据 一、语言描写最常见有四种形式: 1.“叙述+语言”式(“说”在前)。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语言+叙述”式(“说”在后)。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3.“语言+叙述+语言”式(“说”在中间)。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4.“语言”式(省略“说”)。如(姚雪垠《差半车麦秸》)中几处语言描写没有“说”字。“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 ”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 …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有绰号没有 ”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二、语言描写注意事项 1.要紧扣人物性格进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境遇,其语言也当呈现不同的风采。 2.语言描写可以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三、佳作欣赏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暮色沉沉,天空被细雨打湿。车站旁的快餐店,透着暖橘的灯光。店内客人三三两两,玻璃橱窗上凝结一层薄薄水雾,聚集成滴。我坐在桌边,埋头吃饭。“吱呀”一声,吹进一阵冷风。我一抬头,玻璃门已推开:一个老头收好伞,在门口地毯处反复蹭着脚上的泥水。老头六七十岁,戴顶布帽,黑色的袄褂被洗成了灰蓝。几个大布包压着他佝偻的背,空荡荡的裤管里支出两根干瘦的脚杆,一双黑脚套在塑料凉鞋里。老头进门,并不直奔柜台,而是找了个没人的角落,默默地坐下。或许是来避雨的,我这样想着,便不再理睬。这时耳边传来一阵低低絮语,我淡淡地斜瞥了一眼。不知几时,老头竟站到了我身边。他花白的头发,胡子胡乱地糊了一脸;脸上像黄土高原一样,沟壑纵横。嘴巴一开一合,念念有词。倒霉!我心里闪过一丝厌恶———又碰上了乞丐。 我收回目光,转过头,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一分钱都没有了。”我遇到的乞丐实在太多了,后来,发现他们全是假的,骗人骗得真真切切。记得曾有个长得慈祥的老太拉住我,称自己的车票钱被扒手偷走了,求我给几块钱帮她回家,我慷慨解囊。不料,接连几天我都碰到了那个老太,还是那个打扮,还是那个理由…… 拉回思绪,却见老头正和服务员说着什么。他弓着腰,不断地点着头,一脸的笑容,脸上沟壑更深。“不是不给,是你不能在这吃……”老头卖力点头赔笑。这时我前面的一位女孩起身离开,玻璃门刚合上,老头竟然端起女孩的剩饭,狼吞虎咽起来。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不知为什么,我的饭吃到嘴里,像是掺了沙,咯得牙疼。 有人说乞丐是社会的毒瘤。前有东莞丐帮恶行揭秘,后有三里屯买花老人事件,乞丐这个特殊群体,早让我们失去了信任和同情。冷脸相对,也渐渐成了习惯。看着老人扒拉着快餐盒里最后几粒米饭,我感慨万千。乞丐是瘤,可也是长在城市上的肉啊!包里还有一个面包,我鼓起勇气,扯扯老人的衣袖。“爷爷,给您!”说完,飞快地把面包塞进了他怀里。“吱呀”一声,我推开门,逃也似地离开了餐厅。这时背后又传来低低的絮语,脑海中我仿佛看到老人嘴巴一开一合,吐着唤醒良心的梵音。 01适用主题:平凡英雄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场灭火斗争中令人感动的,既是消防队员的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也是各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