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1876

【大单元教学】新教材岭南美版七下第三单元第8课《中西艺术时空对话》(第1课时)精品课件(25页)

日期:2025-05-08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58606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第三,课件,精品,1课时,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中西艺术时空对话》教学设计(第8课第1课时) 课题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对比中西经典雕塑与绘画作品,感知中西方艺术在造型语言、空间表现、色彩逻辑等方面的差异,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特征。艺术表现:能够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中西艺术作品的特点,尝试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创意实践:借鉴中西艺术融合的案例,运用综合材料进行主题创作,表达对中西文化碰撞的理解与想象。文化理解:认识到中西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理解文化多样性与融合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东西碰撞与融合” 的第 8 课,聚焦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主题。教学内容包括:中西雕塑(如古罗马《奥古斯都像》与秦《跪射俑》)、绘画(如意大利波提切利《春》与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对比赏析;近现代艺术家(如赵无极、徐冰、吴为山等)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以及通过实践创作(手抄报、综合材料作品)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教材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文化内涵等层面感受中西艺术的异同与融合,培养跨文化艺术视野。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美术观察与分析能力,对中外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差异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对视频、图片等视觉素材兴趣浓厚,喜欢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但在抽象概念(如 “散点透视”“焦点透视”)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对比、互动体验等方式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生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1.掌握中西艺术在雕塑、绘画领域的主要差异(造型语言、空间表现、色彩逻辑、文化内涵)。2.理解中西艺术融合的实践路径,如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徐冰的装置艺术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文化根源分析艺术差异,如中国 “神似” 与西方 “形似” 背后的哲学思想。2.启发学生在创作中自然融合中西艺术元素,避免形式堆砌。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导入 ——— 视觉碰撞,激活思考播放视频,感受中西文化艺术之美。展示古罗马雕塑《奥古斯都像》和秦俑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两件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它们分别代表了哪种艺术风格呢?”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造型、服饰、表情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看视频;初步感知中西艺术的视觉差异。2.认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两件作品的初步感受和认识。 通过直观的艺术作品对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中西艺术的差异,为后续的欣赏和分析环节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中西雕塑对话 ——— 写实与理想化的碰撞展示《奥古斯都像》与《跪射俑》图片,对比讲解两者的造型细节(姿态、服饰、面部表情)。提问:“两件作品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中西绘画对话 ——— 线条与块面的交响播放视频对比《春》与《韩熙载夜宴图》,从造型语言(线条 vs 明暗块面)、空间表现(焦点透视 vs 散点透视)、色彩逻辑(科学用色 vs 主观用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 vs 礼教秩序)四个维度进行讲解。发放表格《中西绘画差异对比表》,引导学生填写关键信息。中西艺术融合 ———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展示《10.2.77》,对比中国山水画(如倪瓒《渔庄秋霁图》)的留白与赵无极作品的色彩流动,讲解:“他用西方油画的厚重颜料,画出了中国水墨‘计白当黑’的意境,让西方观众看懂东方的‘诗意’。”2.提问:“如果说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