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目录 壹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贰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叁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肆 习题检测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壹 (一)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表现: (1)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2)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3)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材料一:它(苏联)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从航空航天技术到稀有金属,到无焊世纪“两极世界”的一极。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到“世界一极”,俄国只用了短流的。苏联缔造了华约组织,在军事上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堪称势均力敌。苏联成为20暂的60年,创造这辉煌一页靠的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戎安:《十月革命:东方大国崛起的序幕》,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二战后斯大林时期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计划。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1)背景: ①粮食短缺,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②美苏争霸,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③个人迷信严重,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④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通过党内斗争上台并巩固自己地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角度 改革措施 政治 农业 工业 外交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改革干部制度; ①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提出“三和路线”: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重点:农业 (2)内容: 核心概念 义务交售制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苏联开始实行的农产品收购的主要形式。由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和个体农户在一定时期,依照国家的固定价格,向国家按预先规定数量义务缴纳农产品。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缴纳制度,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和粮食的重要手段。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以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赫鲁晓夫改革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农民越来越贫困,农村半崩溃。 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国家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改革具有针对性、开创性,取得一定的成效 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积极: 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农业: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