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3751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11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
  • cover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语言运用: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思维能力: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两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两小儿是怎样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初步感受辩论,尝试用具体实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意”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开启了“循思辨之路 探表达之妙”的主题活动,要让同学们学会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并能把这个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辩论之中。为了让大家都能在“口语交际”板块儿的辩论赛中发挥得更加出色,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去看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读———《两小儿辩日》。 二、初读文言,理解辩题 1.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字?“辩”的意思是?从课题来看,这场辩论的辩手是谁?在围绕着什么展开辩论? (板书“辩” “小儿甲 小儿乙” “太阳”) 2.同学们拿出课前导学单,反馈第一、三部分的问题: ①有哪些字音特别容易读错,需要提醒你的同伴注意的? ②你有什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方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生反馈,师相机提示“孰为汝多知乎?”中的通假字“为、知”的读音) 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生总结自学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借助插图、结合生活经验…… 生反馈导学单中难理解的句子的意思,说说整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在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搭建一个支架———前置性预学,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在本环节,前置运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将课前“导学单”作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意思,发现疑问,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预学任务主要放在课前进行,让学生有一个提前思考的过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二:探———理”的寻思 1.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用波浪线画出观察到的现象,用 双横线画出两小儿各自的依据。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晨近,午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 近者大 小儿乙 晨远,午近。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 远者凉 (板书:“晨近午远”“远小近大”“晨远午近”“远凉近热”) 分别分析“车盖”与“盘盂”、“沧沧凉凉”与“探汤”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肯定“远者小、近者大”以及“近者热、远者凉”的道理。 3.如果两小儿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同一个太阳,为什么在他们看来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结论: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从视觉上来看,近的大,远的小;从感觉上来说,近的热,远的凉。 4.虽然两小儿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一个共同点,谁发现了? 师:两小儿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都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撑。 5.以看见的事实为依据,以常理做推论。请大家把他们的思维过程送到这段话里: “小儿甲看见 的现象,想到 的依据,得出 的观点;小儿乙感觉到 ,想到 的依据,得出 的观点。” 总结:我们发现原来这场辩论不是在胡说,两小儿各自以看见的或感受到的事实为证(板书:事实为证),而让自己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