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3994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专题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436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专题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专题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美德,传承优良家风。 语言运用:在活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搜集孝亲敬老故事,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理解“孝”的内涵;传承优良家风。 审美创造: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做到心存感激、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孝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对父母、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结婚纪念日、身高、体重吗? ②你知道父母喜欢的食物吗? ③你知道父母的兴趣爱好吗? ④你经常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主动送上祝福和礼物吗? ⑤你主动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 ⑥你是否经常在节假日抽时间陪伴父母? ⑦你知道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吗?你是怎么对待的? ⑧你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屏蔽父母了吗? 同学们,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孝”文化。 二、理解“孝”的内涵 1.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尔雅》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由此,我们可知孝的本义就是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2.齐读下面的名言,说说古人是怎样看待“孝”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氏世范》 预设: ①“孝”不仅指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还应该扩大到孝敬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体谅、关心、敬爱所有的长辈、老人。 ②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精心照顾。 ③尊敬父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使其心情愉悦。 ④要诚心诚意对待父母,感恩父母。 3.我们上学期阅读了《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说说你所知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并评价主人公的行为。 示例: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家境非常贫困,家中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其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此时,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行孝不可悖于常理,郭巨埋儿之举,有违人性,实在残忍,是典型的愚孝。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这样的孝行。 小结:我们应该要心怀感恩之心,孝敬双亲。但盲目服从的孝道是可悲的,对于传统的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全盘照做,要加以辨别。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于不合理的东西,则应摒弃。 三、分享“孝”,践行“孝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孝”有关的故事?哪些值得我们效仿?哪些在今天已不宜提倡? 预设:闵子骞芦衣顺母、王祥卧冰求鲤、缇萦救父、黄香温席、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等。 以“卧冰求鲤”为例: 传说在晋朝之时,有一个人叫做王祥,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后续朱氏,而这个继母朱氏却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令他失去父爱。有一天继母患病,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