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分类: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月光如流水一般……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雪比喻浪花) 作用: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比拟 比拟,又名比体,是一种修辞手法,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 例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 例如: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拟人)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三、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分类:常见的排比句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大类。 1.并列式排比句:所谓并列式排比句,它的分句之间是并列同等地位。 例如: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2.递进式排比句:也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组成,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例如:为了保护干部,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共产党的胜利,刘胡兰壮烈牺牲。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分类: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属于超前夸张) 作用: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六、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七、反问 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作用: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例如: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 八、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