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名称 《不简单的杠杆》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科学 年级: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教科版 所属章节:《工具与技术》单元第三课 设计思路 今天杠杆工具在六年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学过了斜面之后,为了让学生继续了解研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我将通过动画情境引入、测试探究、生活应用、拓展提升的主体思路制作微课。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我将一个动画情境引入:用“鸭妈妈撬起大石头救出小鸭子”这一动画情境激发他们研究杠杆的兴趣。通过提问“你在生活中撬过石头吗?”“如何合理测试出杠杆的作用效果 ”“生活中的杠杆(以普通剪刀和裁缝剪的对比为例)还有哪些作用效果?”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初步体验、设计测试方案、模拟测试等一系列活动,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评估杠杆的作用效果并发现杠杆的不同作用效果。最后通过出示图片来分析不同杠杆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效果,并通过杆秤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知识来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以进一步巩固所学,拓展提升。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2.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2.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探究杠杆的作用效果的模拟测试活动。难点: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情景创设以动画形式引入:鸭宝宝被大石头砸到,鸭妈妈就地取材,用木棍撬起大石头救出鸭宝宝。以动画的形式创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热情。问题聚焦引出杠杆:像这样木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做斜面,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问题:1:杠杆有什么作用呢?2:影响杠杆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呢?让学生观察杠杆 的组成,思考杠杆的作用效果,引出今天的课程。实验探究活动一:体验杠杆的作用实验设计:用木板条、木块组装成一个杠杆,然后用手指去撬动大石块。2、发现:用杠杆比直接拿起大石块用的力更小。活动二:模拟测试:探究杠杆的作用效果1、实验设计:用一块小橡皮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将木板搭在木块上,大石块放在木板的一端,再将小橡皮放在木板的另一端,组成一个杠杆装置。通过不断改变木块的位置,重复进行测试,尝试用小橡皮撬动大石块。把带刻度的纸条平铺在桌面,大石块放在A处,然后用木板、木块、小橡皮组装成的杠杆装置去撬动大石块。改变木块的位置,重复测试。改变木块的高度,重复测试。实验提示:关注大石块、小橡皮和支点的位置情况每次测试都要做好记录(1)画出杠杆装置的情况(简图、符号等)(2)记录大石块移动的距离重复多次测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杠杆的作用效果与支点的位置和高度有关。活动三:探究普通剪刀和裁缝剪的作用效果1、实验设计:用两把剪刀分别把纸放在不同的位置剪一剪,比一比他们的作用效果。2、得出结论:剪刀也是一种杠杆装置。裁缝剪是费力杠杆,它可以延长剪裁范围,节省移动距离,容易剪得更整齐。用手指感受杠杆作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能直观地感悟到“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合理的测试方法来探究杠杆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继续利用模拟测试的方法。通过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的模拟测试,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杠杆的作用。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