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海日记(节选) 绿萍 ①对于常居南方者,凝视青山成为日常之举。往往是独坐窗前,抬眼之间,或是出门快走上几步,一个转身,山就在眼前———满目青绿,无以言传。我相信每个南方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在白云苍狗的翻覆中,渐渐显示出各自喜好的格调和分量。我艳羡邻山而居的朋友———山不在高,亦无须有名世之衔,幽静无尘,洁净滋润,便是人间好所在。 ②山本为天物,春朝秋夕,寒来暑往,承接天风雨露。五峰山巨石之多,打破了我平素对闽地山石的认知。它们或相叠成屋,或相对似鱼,或突起如雄狮,或高嵌若飞鹰,咄咄逼人中自带寒气,使人望而心生怯意。传说五峰山自古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想必与其地貌有关。然而,热爱家乡山水的人总有着瑰丽诡奇的想象,莲花之舌下,它们被赋予无尽的灵气:卧牛、回虎、龙首、豸石、仰天狮、蛤蟆跳草、对马挂壁……五峰叠翠之间,珍禽瑞兽遥相对望,云梯石与仙桃盘在云端隐约可见。那么多久远的时日过去,山石的棱角早已磨洗完毕,内在的怪峭和锐气依旧展露无遗,并没有被全然磨尽。现在傲娇兀立着的,全然不需要人再赋予故事和传说。翻弄都是多余———时光之上,它就是自己的王者了。 ③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寺。觉海寺背依五峰,山上有一泉曰“灵泉”。泉水自山顶流过石坪,滴水穿石,石上有水流的痕迹。修行的同时,觉海禅师还于百丈坪下种茶、采茶。深山出好茶———水土的作用向来是毋庸置疑的。据《安平志》载:“五都灵源茶,味尤稍佳清源。若一片瓦、飞瓦岩味尤厚,微带苦耳,细品清香,灵源胜清源,厚重则觉海、飞瓦过之。”由此可见,禅师首创的觉海岩茶,史称“古茗绝佳”不虚。自此,五峰山上种茶、采茶成为一大景观,四方山寺争相效仿。明代何乔远《觉海寺》即有诗云:“佛石有峰堪拟燕,僧因无田不栽茶。” ④五峰山下是友人的故乡。我随他在村中漫游,但见有石佛、石塔,还有巨石若干,甚为诧异。他娓娓的讲述,为我还原出古时“南同古道”的繁庶气象。九十九溪从大旗山尾的小溪流开始,沿途汇聚众多支流,流至榕桥一带,水面渐渐开阔。从西部的同安、漳平一带顺流而下的客商们,带着当地的茶叶、瓷器、日用、药物,频频地往来于同安与南安之间。一时间,河面舟楫如梭,帆影绰绰。 ⑤我们到来的这天正值立春前夕,气温骤升,暖如阳春。站在旧日岸边,南同古道上的蛩音早已消失,九十九溪改道更张。枯涸的水田间,石塔静默着立于中央,三五巨石散落着横卧田中,似此似彼,疑真疑幻,陡生天趣。只有旧日河岸上的那尊宋代石佛,依旧慈悲地站立着,低眉垂目,似乎在告诉众生———人生海海,转瞬不过百年而已。 ⑥我问村主任:觉海岩的茶树还在吗? ⑦村主任答曰:仍在五峰山中,不过隐于山野了。 ⑧我们进山时,天色明明很亮。及至进入林中,光线倏忽间暗了下来。其实,高处倾泻而下的阳光依然充裕地照拂着,最先洒在那些遮天蔽日的古树身上,抵达至低处的茶树身上时,便只有微弱的几缕。要是树能如人一般四处游走就好了,向上蹿升一些,或者左右腾挪一点,都能汲取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可是它是兀立不移之物,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争不过,就只能听命伏于树荫底下。如此看来,世间人与草木又有何异?草木与人的无数心思,皆为生存而努力抗争,山林和人群的层次何尝不是这样形成的呢? ⑨下得山来,我们取刚刚从山间汲来的泉水,升起木炭,用一把陶罐煮茶。泉水过三沸,似乎唤起茶树数百年根底的醇厚,以及春天里新生的叶片最年轻的清新。茶汤里自带着大自然的野气,柔和清扬,清幽细腻,鲜甜如泉。 ⑩迎面而来的海风里,明显地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