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9623

第23课《马说》课件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60838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马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托物寓意手法,理解“伯乐与千 里马"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的深层逻辑,体会说理文的感染力。 4.通过对比古今人才观,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增强责任意识。 学习目标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韩愈(772年—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对社会生活、历史 文化都有较深刻的见解。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 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 先生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卷网-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 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 “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创作背景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 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 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 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文体知识 文言文体一 “说” 第一部分 阅读积累 疏通文意 ———韩愈《马说》 字词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zhǐ 祗 li 奴 隶 pián 骈 死 sì cáo 枥 cè 策 sù 粟 yé 邪 槽 执 马 要 求 :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 奏、停顿和重低音; (2)注意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根据句 意和句式特点划分停顿; (3)代入作者情感,增强感染力。 朗读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疏通文意 《 马 说 》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 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并列而死。骈,本意为 同“只”,只是。奴仆。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受屈辱。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指人们并不知道。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 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 辱,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文 《 马 说 》 疏通文意 能行千里的马。之,助 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一顿 马 之 千 里 者 ,一 食 《 马 说 》 有时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或尽粟 一 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指示代词。 才能。 才能和优点 犹,尚且。 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 食 不 饱 ,力 不 足 ,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 同“现”,显现。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 “安”相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