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一课 看图听故事 《上学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上学啦》是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课的歌曲内容,依托四川车灯调的民歌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词简洁明快,以 “三峡的乖娃娃背起书包上学堂” 为核心内容,描绘了山区孩子上学时的欢快场景,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对学习的渴望。教材通过 “拍手”“拍腿” 的节奏记号设计,引导学生在唱游中感受音乐律动,是落实《2022 版新课程标准》中 “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的重要载体,也是衔接前文《上学的路》故事、深化 “珍惜上学时光” 情感教育的关键素材。 (二)教材特点 1.节奏鲜明:大量使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配合衬词 “龙格哩格”,富有韵律感,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声势律动。 2.情感生动:通过 “乖娃娃”“上学堂” 等生活化歌词,拉近与学生距离,易于引发 “上学快乐” 的情感共鸣。 3.实践性强:教材明确标注节奏记号,提示教师可结合奥尔夫教学法设计拍手、拍腿等动作,提升学生参与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1.认知基础: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上学歌》等歌曲,具备基本的节奏感知能力(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简单的声势动作经验(如拍手、跺脚)。 2.情感特点:对 “上学” 主题有亲身经历,能理解 “高兴上学” 的情绪,但对山区孩子的生活背景缺乏直观认知,需通过对比与情境创设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偏好:喜欢通过游戏、律动等动态方式学习,适合在 “做中学”“玩中学”。 (二)学习难点 1.节奏协调:在演唱的同时准确配合拍手、拍腿动作,尤其是附点节奏(如 “3. 6”)的时值把握。 2.情感表达: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 “欢快、活泼” 的情绪,避免节奏与情感脱节。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能感受《上学啦》欢快活泼的旋律和节奏,体会歌词中 “三峡乖娃娃” 上学时的喜悦心情,辨别歌曲中拍手、拍腿节奏记号所传递的律动美。 艺术表现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上学啦》,准确表现歌曲的节奏和附点音符的韵律;能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并表演拍手、拍腿等声势动作,与同伴合作完成歌表演。 创意实践 能结合歌曲情境,小组合作创编简单的课桌舞或行进动作(如模仿背书包、过桥等);尝试用生活物品(如文具盒、课本)为歌曲伴奏,体验节奏创编的乐趣。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所描绘的三峡地区儿童上学场景,感受山区孩子对学习的热爱;通过与《上学的路》故事衔接,进一步体会 “珍惜当下上学机会” 的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1. 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 节奏型及附点音符。 2. 结合拍手、拍腿动作进行歌表演,增强音乐表现力。 1. 附点节奏(如 “3. 6”“5.”)的准确演唱与动作协调。 2. 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生动表达 “欢快、活泼” 的情绪。 五、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资源 1.音频视频:《上学啦》范唱音频、三峡风光及儿童上学场景视频、声势律动示范视频。 2,图片素材:三峡儿童背着书包上学的图片、教材中的节奏记号(×、××)示意图。 (二)教具与道具 1.乐器道具:节奏卡片(×、××)、拍手 / 拍腿提示牌、简易书包道具(或用课本代替)。 2.课堂用具:课桌、彩色贴纸(用于节奏创编奖励)。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和 “上学路上” 情景模拟,营造 “快乐上学” 的氛围。 2.奥尔夫教学法:利用拍手、拍腿等声势动作强化节奏感知,结合课桌舞提升肢体协调性。 3.游戏体验法:设计 “节奏闯关”“动作创编” 等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突破节奏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