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安龙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19分) 材料一: 我们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以快乐为艺术心理的基调,他认为,只有喜悦、快乐的情感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的最好的效果。但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与此相反,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的心理动力。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出一系列传世的作品,都是出于悲愤之情,并因此而生发出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发愤著书说。 白居易《序洛诗》云:“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陆游也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总之,在古代很多的诗人和诗论家看来,杰出的、伟大的诗作都是由于发愤而创作的,没有悲愤,就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好诗。怨愤是优秀的诗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心理动力。 那么,为什么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呢?从心理的一般规律来说,喜悦之情使人放松,甚至使人陷于慵堕;愤怒之情使人紧张,使人生发有所行动的强烈欲求和实现欲望的意志。一个身处逆境的人、遭遇不公正对待的人,可能产生比之平时更强大得多的力量,向环境宣战,向命运抗争。而文学艺术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想要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人受了冤屈,遭遇不幸,脚被砍掉,眼睛瞎了,他却要与命运较量、搏斗,做出一番大事业。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宫刑,遭此奇耻大辱,“肠一日而九回”,但他决心“隐忍苟活”,终于以一人之力,写成“史家之绝唱”的五十余万言的《史记》。支持他写作的,就是悲愤的情感所激发的毅力。 另外,以悲愤之情为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因为文学艺术感人的力量,最主要的是它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刻程度,是它表现人性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肤浅,打动人的力量和给人的启示也往往较弱。鲁迅曾说,他主要是为了所憎恨的人而写作,不是为了所爱的人而写作。他说,自己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都是大悲愤的产品。 也有论者对发愤抒情的文艺家加以指责,屈原以下,所有发出对邪曲不公的抗议、对污浊政治的愤慨的作品,都遭到过正统思想维护者的非议、贬斥。班固《离骚序》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唐人裴度《寄李翱书》说:“骚人之文,发愤之文也,雅多自贤,颇有狂态。”他们要求文艺家明哲保身,温良恭俭让,把自己的怨愤埋藏在深心,不表露出来,这不但违背历史进程的需要,违背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也背离了艺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