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为有不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有为有不为”的内涵。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3.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在生活中要做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有为有不为”的核心内涵。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在生活中要做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两千多年前,孟子曾主张“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情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有为有不为”的理解与诠释,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字希逋(bū)、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被誉为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出生于山东临清农村,从小热爱读书,尤痴迷于中外文学。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任北大教授,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言,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印度史、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等领域成果卓著。他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耗时十年完成近百万字译作,被誉为 “翻译史上的壮举”。还撰写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糖史》等著作,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文明交融的故事。 他不仅学识渊博,更以谦逊品格著称。晚年主动请辞 “国学大师” 等桂冠,自称 “一介书生”。他的散文朴素真挚,蕴含家国深情。 2.文体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如时间、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的目的是使论点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 3.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标注生字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字词正音 诉诸(zhū) 屈膝(xī) 贰(èr)臣 笼(lǒng)统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yì)然 大逆(nì)不道 闭目养(yǎng)神 迷途(tú)知返 预设:文章主要阐述了人生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文体的要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后续深入学习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同时让学生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有初步的认识。 三、课堂活动 (一)任务一:梳理作者思路 1.发布任务 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在论证什么问题?他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论述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2.活动安排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每段的关键语句。 (2)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形成小组结论。 (4)小组派代表展示思维导图,分享小组结论,教师相机引导、总结。 3.成果展示 (1)各段的关键句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什么叫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