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1.学会有顺序地看图写话。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把图画的内容介绍清楚。 学习要点 活 动 一 观大局,找素材 写作进行时 近处 近处,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漂亮的蝴蝶风筝,转头看着旁边的两个小男孩。这两个小男孩,一个高举着风筝准备放手,另一个边放线边往前跑着,嘴里还喊着什么。 近处有什么人?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景物,分别写进“近处”和“远处”两个不同的方格里。 第二步:局部观察,注意画面层次和人物活动。 由近及远 从地面到天空 ———观察技巧——— 想一想除了眼睛看到的,还有哪些需要介绍,请说给同桌听一听。 融入感受 图画是静止的,是场景的“一瞬间”,在描写这“一瞬间”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会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到画面中去,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将这些感受写下来,这样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更具有感染力。 如:燕子风筝飘飘摇摇地往上升,五米…十米…越来越高。这时,贪玩的风儿一会儿往这边吹吹,一会儿往那边吹吹,风筝也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一会儿往这边跑,一会儿又要去那边看看,最后,它终于像被扎破的热气球一样坠了下来。我看着趴在地上的燕子风筝,沮丧地把风筝线往旁边一扔,抱怨道:“这只‘小燕子’真调皮,我不想放了。” 解析:生动地写出了放不好风筝时沮丧的心情。 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人? 怎么让静止的图画“活”起来呢? 想 一 想 1.写出风筝静止时的样子和飞翔时的样子。 可以先简单描写风筝静止时的样子,如是什么颜色、形状等;再用几个连续的动词,写“活”风筝飞翔时的动态。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景物,分别写进“近处”和“远处”两个不同的方格里。 近处 远处 三个小朋友 天空 草地 蜈蚣风筝 金鱼风筝 三角风筝 老鹰风筝 远处的一家三口 …… 《花大姐》的开头:“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这是通过创造一种情景来开头的,把我们带入到一种很具体的画面中,特别有形象感。 天瓦蓝瓦蓝的,洁白的云朵悠闲地漂浮着,仿佛在闭目养神。咦,它忽然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定睛一看,哦,原来是人们在放风筝。 我们在观察一幅画的时候,我们既要观察整体画面,还要有局部的观察,按一定的顺序写,重点写放风筝的过程。抓住图片中的主要人物展开想象,想一想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以及会怎么想。最后回归整体。这样才能把一幅画生动地描述出来。 活 动 二 写远景,有顺序 写作进行时 第三步:回归整体,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写出感受。 整幅图画让你感受到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 ———观察技巧——— 情境与任务 春天到了,阳光暖暖的,春风柔柔的,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公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你们瞧,老师昨天在公园里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当时的美景,猜一猜当时的乐事儿,并记录下来。 仿照课文开头 第三课《荷花》的开头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一句话交代清了时间 ,人物 ,地点 ,事情(或者情形)——— 然后引出主题———荷花。 星期天,我去公园里放风筝。公园里人很多,天上飞的风筝也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看,空中已高高飘飞着好几只风筝。西边的那只“金鱼”鼓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扇子似的尾巴飘飘摇摇,好像在天空游得很欢。飞得最高的是那只“蜈蚣”,它张扬着无数细得像胡须一样的脚,摆动着长长的身子在白云边爬行着。东边的那只“雄鹰”也飞得又高又远,正展开那宽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