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1物态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与要求】 1.物质的三态变化: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2.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知道可用热量来量度热传递过程中的内能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体积和形状的角度了解物质的三态;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知道物质三态微观区别; 2.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影响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的热量变化的因素; 3.会区分温度、热量和热(内)能这三个概念; 4.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 5.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了解温度及热量的关系; 【教学思路】 以生活中常见物质如水为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然后从宏观(体积和形状)角度分析不同状态时各有的特征。接着学生通过活动建立三态物质粒子模型,从微观粒子角度去理解物质三态,并能根据固体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否规则去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以冷水与热水相互接触为例,从生活经验可知冷热水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分析水温变化的原因,引入热能、热量的概念,了解热量的单位。进而理解影响一定质量的物质热量变化的因素。在探索实践活动中,练习酒精灯的使用,并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引言: 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引入主题: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一、复习旧知,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 【复习】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块冰 1.举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如水、食用油等。 2.以水为例说明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我们需要学习物质三态具有的特征。 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 (一)物质的三态 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体如玻璃、空气、矿泉水为例进行分析。 【活动1】观察室内固体物质如粉笔、桌椅。 结论: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微观解释: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 但并不静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围振动。 拓展深化:尽管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阅读教材:P106图3.2-2、3,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2】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 结论:液体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微观解释:构成液体的粒子紧密地排列着,可以自由移动(如图)。 【活动3】将等质量的有色气体分别充入两个不同体积的容器中 结论:气体具有弥散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易改变。 微观解释: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如图)。 【归纳总结】试列表比较物质的三态特征。 【拓展应用】尝试画出冰、水、水蒸气的粒子模型。 【过渡】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热与热量 【探索活动】 1.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 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1 2 3 4 5 小烧杯里的水温/℃ 大烧杯里的水温/℃ 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 【实验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