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空坐标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宋明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慰藉 天灾人祸,社会动荡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问题探究1】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寺院拥有一定特权(占有土地,僧尼不入户籍) 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 【问题探究2】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 北魏凿龙门石窟,耗费极大,历时二十多年,用工多达80多万人。 ①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②耗费大量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③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产生深刻影响 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4)消极影响: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 (二)明末期初: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近代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1.背景: 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③传教士的推动; ④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自然科学兴起; ⑤中国:手工业技术和文化先进;统治者的喜好和支持;有识之士推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利玛窦 徐光启 (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2.表现: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利玛窦于1583年进入广东,在肇庆定居。此后曾在韶州、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