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土地兼并严重,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破局的? 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①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洪武丈量鱼鳞图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2、大力兴修水利。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清·《黄河筑堤图》 3、粮食作物: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的倡导,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食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思考: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促进了清朝前期人口的增加。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