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8703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7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362877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观点,宣扬“仁政”“王道”,“民贵君轻”,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但始终不受重用。 作者简介 【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曾子为宗圣,颜回为复圣。】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③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③思 :语助词 “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 (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开创了说理散文,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仁政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分工) (导学案名句积累) 主要思想 本文内容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齐桓 晋文 之 事 文题释义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明确: (1)“已”,读yǐ (2)“悦”,读yuè (3)“肢”,读zhī (4)“彩”,读cǎi (5)“盍”,读hé (6)“———,读tú (7)“诉”,读sù (8)“型”,读xínɡ (9)“矣”,读yǐ (10)“斑”,读bān (11)“网”,读wǎnɡ 明确: (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 (2)这样;像;如果 (3)各位;之乎,兼词 (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宾语前置的标志 (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 (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 (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 (8)介词,替;动词,“做” (9)代词,这;代词,“这些” (10)动词,“吝惜”;动词,“爱护” 明确: (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作动词,种植; (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 (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 (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