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概述 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在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突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 《哪吒2》: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影片中的特效均由国内公司完成,展现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自信。 其票房让国人感受到科技自信!文化自信!创新自信! 两弹 核弹 导弹 原子弹 氢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一、同心协力,铸国威 1.两弹一星 原子弹 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通过原子核裂变释放能量。 氢弹通过原子核聚变释放能量。 导弹则是一种携带和投射这些核武器的装置,增加了核武器的机动性和精确度 1964.10.1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6.17 中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70.4.24 中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世界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同心协力,铸国威 1966 中国第一次导弹 核武器实验成功 世界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世界第4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世界第5个掌握中近程导弹技术的国家 材料二:1953年,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战事吃紧,美军陆军五星上将兼总统艾森豪威尔武断的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紧急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以防不测。1955年,中共军队占领了大陈列岛,美国国会强硬地表示: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材料一:《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显示:建国初期,中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的兵工厂只能生产少量机枪、步枪等轻武器,连迫击炮都无法生产,更无法生产机械化设备,弹药年生产能力仅能达到1万吨,军用品基本靠战争缴获以及从苏联进口。 材料三: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988年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席之地》 国际形势:帝国主义国家核威胁 2.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一、同心协力,铸国威 国防需要:保卫我国国家安全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巨大差距 提高国际地位的客观需要 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目的: 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保卫中国免受美国的核威胁 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研制核武器遇到哪些困难?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苏共中央决定,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一、同心协力,铸国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内仅有约40个,研究人员仅有650余人。中苏关系破裂后,撤走专家,这使得中国在核武器研制等领域失去了重要的技术援助和支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困境,也让本来就缺乏专业人才的各个项目组面临着更大的科研压力。 人才短缺 经济困难 苏联撤援 1955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后,中国的核工业建设工程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