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刘禹锡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 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以“清丽豪健”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尊为“诗豪”。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并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代表作: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等。 知人论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ɡ r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停顿技巧: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 朗读课文 句式特点 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句尾押韵:名、灵、馨、青、琴、丁、经、形、亭;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文体知识 结合注释, 自主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惟】只 【馨】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 【丝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