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 学习目标 1、赏析语言特色,提升鉴赏能力。 2、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梳理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 文士眉间意, 墨客心上秋。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佳作。 春花(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长风万里送( ),对此可以酣高楼。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 )。 落霞与孤鹜齐飞,( )共长天一色。 ( )秋雨愁煞人。 秋月 秋雁 秋雨 秋水 秋风 秋风辞 汉武帝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老舍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知人论世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创作风格: 流露忧郁伤感的情调,呈现颓废色彩。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名字,叫郁达夫。 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知人论世 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 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 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 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 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驯鸽 (xùn) 点缀 (zhuì) 颓废 (tuí) 房檩 廿四桥 (niàn) 平仄 (zè) 读准字音 lǐn 任务一:梳理文本,体会谋篇布局的精妙 第一部分(01-02): 第二部分(03-11): 第三部分( 12 ) : 第四部分(13-14):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解题: 明确:“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找文眼: 清、静、悲凉 (1)三个短语构成排比,精要地概括出全文的意旨; (2)由两个单音节叠韵词,再到一个双音节词,使语势舒缓,读起来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深度思考: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