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 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从时空顺序描述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通过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考情考向: 年 份 试题 考点 2024 甘肃卷 秦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湖北卷 秦朝延续秦国耕战 浙江卷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 湖南卷 秦末农民战争 2023 湖北卷 《史记》对项羽评价(史学角度) 浙江卷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022 湖北卷 秦朝的建立过程 河北卷 秦代集权体制 1.本讲知识属于近年高考考查的“冷点”,以选择题为主,单独命题很少,往往作为命题情境中的一部分或干扰项。 2.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等。 命题趋势: 复习备考: 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如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民族关系等。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考点一:秦的统一 材料一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二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篇》 材料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 ———《史记》·秦孝公求贤令 (一)统一的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考点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的过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知识梳理 灭 六 国 时间 策略 结果 开疆拓土 南征 越族 北击 匈奴 疆域 公元前230—前221年 远交近攻 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王朝,都咸阳。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桂林郡) 击退匈奴,夺回河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