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885283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47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15.1
,
谏太宗十思疏
,
教学设计
,
统编
,
高中
,
语文
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鉴赏文章的劝谏说理艺术,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鉴赏文章的劝谏说理艺术,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合作探究式、讲授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因直言进谏而被杀的忠臣不乏其人。关龙逄:夏朝名相,他因多次向桀进谏无效,最终被用炮烙之刑杀害。比干:商纣王帝辛的叔叔,因直言进谏被剖心。伍子胥:春秋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亡吴国,后因谏言不被采纳,被赐死……直言进谏,往往要面临不可预知的后果。在唐代,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给皇帝的一封奏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赏析这位政治家高超的劝谏艺术,领会他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魏征(580一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隋朝末年,为避战乱,他曾一度假扮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随李密降唐。唐太宗即位后,擢他为谏议大夫,常召他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前后陈谏200多件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他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文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时称“良史”。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三、标题含义 “谏”:“劝谏”。 “太宗”:指的是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的内容,即十个值深思的问题。 “疏”:一种古文体,属于奏议类。“疏”指的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是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文学知识拓展: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隐微不显。 四、整体感知 (一)读文正音 1.听朗读音频,正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概括段落大意。 (二)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围绕文眼,各段写了哪些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4-30)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3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04-30)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4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04-30)
北京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2025-04-3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2025-04-3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