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早在二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作出了响亮地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探索的踪迹。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兰亭集序 王羲之 1、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积累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名句,体会文章语言精美 3、通过本文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学习目标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走近作者 1.王羲之其人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 3.羲之爱鹅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 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 又山阴县玉皇观有个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但右军大人名满天下,又怎会卖一个老道士的人情?幸好他得悉王羲之爱鹅,遂精心调养一批良种白鹅,每日与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 王羲之终于“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要买下白鹅,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这篇书法世称右军正书第二,后人更是由于这个典故,便有将《黄庭经》称作《换鹅帖》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所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便是引用这个典故。 “王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四爱”图 陶渊明爱菊 林和靖爱鹤 周敦颐爱莲 王羲之爱鹅 文题解读 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兰亭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 ... ...